近年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积极推进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创新-成果-产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年均36.2%的高速增长,成为科技资源统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2013年,全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应用率达到80%以上。总资产65.6亿元,综合收入64.3亿元。
改革科研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体现科研人员价值
西北有色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创新知识产权回报机制和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强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能力建设,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内在活力。建立分配激励机制。以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分配,使科研、管理人员在创新创造中获得合理报酬。先后对超导材料、钛及钛合金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等高科技优势领域的科研成果,以评估价值9176万元入股产业公司,并将其中近40%的无形资产量化分配给贡献突出的科研、管理人员,体现了科研、管理成果的创新价值。
有色院集团加快所属产业公司企业化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采取国有控股和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持股等方式,使企业与职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有力地调动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扩大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通过吸引战略投资伙伴、推动公司上市融资、定向增发股票等方式,引入社会投资16亿元,壮大了企业规模和实力。
强化科研引领地位 打造一流研发创新平台
近年来,西北有色院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科研创新机构,涵盖科研、中试、检测全部功能,实现对科研力量和资源的整合,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效益。2010年以来,有色院每年的科技收入始终保持在3.5亿元左右,承担项目、获得成果和授权专利等逐年增长。加强横向联合推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在应用基础研究和中试推广方面的优势,建立了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推动模式。联合上、下游企业和战略投资伙伴共同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用户单位合作,建立互惠稳定关系,促进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和生产。联合国内外著名学府,依托其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材料力学性能分析方面的设备、技术等资源,开展研究合作。同近200家国家研究院所,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本金属所等建立稳定的研究合作关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带动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根据学科发展扩大基础研究和机构设置,稳定基本科研队伍,鼓励完成指导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生产调试的科研人员及时返回科研岗位。创新考核奖励制度,创新研究所和产业公司一对一模式及量化技术入股、无形资产分配等,使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按照科研、中试和产业化发展要求,与合作单位联手办学培养后续人才。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2人、突出贡献专家11人、享受政府津贴37人、省“三五人才”8人、省“三秦学者”3人、高级技师10人。
强化中试环节 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西北有色院通过拓展中试功能开发新产品,强化科研成果的验证转化能力和技术工程化能力,形成整套完整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标准,实现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化,使已有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紧俏产品。
精选中试项目,遴选成熟优势项目投入中试,推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确定了一批与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应用相关的成熟项目进行中试验证并投入批量生产。选取钛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核级锆合金材料生产技术,稀贵金属材料生产技术等投入中试,研制生产了钛金属纤维、高精度金属纤维毡、大型金属复网毡,锆合金管、棒、板、带材,稀贵金属材料,达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产化,建成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充分利用院属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应用中心等22个科研机构,在研发过程中积极开展中试活动,推动了科研成果快速验证并产业化。建立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细分领域基地,加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在科研生产中拓展中试功能。建设院属国家级“军用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投资3亿元,引进140多台套先进研究装备和6个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在稀有金属材料领域的研发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供货能力,成为10年到15年间在国内外不落后的大型军民融合科研生产平台。依托重大项目中试,利用参与国家神舟飞船、四代战机、大运机、大客机、航母、核潜艇等工程重要部件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牌号新型材料并通过项目中试实现了批量生产。
西北有色院勇于承担国家重大战略攻关项目占领市场。在国家重大军工项目中,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牌号新型材料并实现量产,成为主材供应商或唯一供货商。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在国内率先攻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超导线材制备技术,用于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ITER计划,成功实现产业化,研发成功的多牌号核材料已用于国产核反应堆和空间反应装置。
突出有色院技术优势,开发、研制及生产特色产品,积极拓展民用市场。在金属多孔材料、超导材料、核材料和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贵金属催化剂、金属阳极、锂电池玻璃封接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快速培育和成长起一大批在国际上或行业内部居于主导、龙头地位的高水平生产线,形成绝对竞争优势,成为引领特定产业发展的先锋企业。目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先后打入20多个国家,出口创汇每年达4000万美元。
以科技优势孵化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以院属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研发力量的基点作用,分学科进行产业化布局。针对一些前沿领域中技术专业性强、市场潜力大但国内市场规模尚小、只有少数人员掌握且容易流失的关键技术项目,成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分技术领域建立产业园区扶植发展。目前在产业园区内,依托前沿技术分别培育发展了赛特公司、宝德公司、凯立公司等7家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资本过千万元、产值过亿元的大型企业。
西北有色院积极参与市场融资,加强科技与资本结合,以成果、技术、土地和人力资源为投资,引进国内众多投资机构和行业战略合作伙伴,吸引20多亿元外来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破解了科研院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