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培训覆盖范围、增加政策有效供给、推进培训‘放管服’、 强化培训质量监管”
—— 安徽省创新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核心提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精神,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2019—2021年,全省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55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努力在职业技能培训的体制、模式上闯出新路,在技工培训的数量、质量上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
日前,安徽省人社厅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实施方案》的四个政策创新点。
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四个创新点
1
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一是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培训,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纳入补贴性培训。
二是支持对劳务派遣人员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三是将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免费技能培训对象范围。
四是对开展脱产安全技能培训的高危行业企业给予支持。
增加政策有效供给
一是将劳动者每人每年可享受各类培训补贴次数从1次增加到最多3次。
二是对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的,按全日制学制教育毕业生人数或培训实训人数给予支持。
三是改革公办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收入分配制度,调动院校和教师开展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采取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承担补贴性技能培训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激励支持。
3
一是国家动态公布的新职业,由各市自主确定培训课时及补贴标准。
二是支持各市在省级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基础上制定地方补充工种目录。
三是支持各市在省级培训项目补贴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重点开展地方急需紧缺工种(项目)培训。
四是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培训工种(项目)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自主确定,报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即可按规定申领培训补贴。
一是将补贴性技能培训项目全部纳入安徽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就业社保、公共信用等信息共享比对。
二是加强专项审计和第三方绩效评价,推动第三方线上线下对培训资金的监管。三是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依托安徽职业培训网络大学建立培训电子档案和学分累计制度。
该负责人指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赋予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安徽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及安徽重大战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坚决将党中央、国务院这一利国利民、惠企惠民的好政策贯彻落实好,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实施方案》的实施,安徽省人社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加强组织调度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托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工作情况季报、年报和重大情况专报制度。
加强对各地指导调度,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
完善配套措施
会同省司法、退役军人、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等部门,研究出台特定领域和群体的专项培训方案。
加快推进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强化实名制登记、动态监管、资金审核、线上办理等功能,确保培训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提高便民化服务水平。
三
广泛宣传解读
以“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推进“2+N”招聘等活动为契机,依托各类媒介载体等,广泛宣传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政策推送和解读力度,促进政策进园区、进街道、进乡村、进校园,确保劳动者、企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及时了解政策,提高政策的知晓度。
面向省直有关部门、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办3期业务培训班。
四
统筹协调实施
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有机结合,注重职业技能提升政策措施与支持技工大省、制造强省建设政策措施互融联动,充分调动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劳动者等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扩大政策受益面,增强基层和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