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人民币汇率“震荡波”
发布日期:2013/05/15 来源: 点击次数:0
人民币汇率“震荡波”

      
 
 
 

  5月13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2072元。这比5月10日回落46个基点。不过,5月9日人民币汇率刚刚创下6.1925的历史新高。

  波动间,外贸企业承担着汇率风险,“热钱”监管面临巨大压力,多国降息也引发对中国利率变化的关注。由人民币汇率波动引起的“震荡波”正向四周扩散着……

  外贸企业如何穿越汇率之门

  人民币升破了6.2关口,进入6.1时代。

  5月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1980,较前一日大涨103个基点。5月9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攀升至6.1925,再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外升内贬”,在成本和利润两方面压缩着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再加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市场萎缩,国内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成了挤压外贸企业生存空间的“四堵墙”。外贸企业该如何在围城中寻求突围之路?

  升值之忧

  5月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1980元,突破了6.2关口。前一日,这一数据为6.2083,而在几年前,这一数据还长期保持在8以上。

  的确,人民币对外币的升值仍在继续。5月6日~5月8日,1欧元兑人民币从8.1556元、8.1183元升到8.1054元;1港元兑人民币从0.80055元、0.80005元升至0.79859元;1英镑兑人民币从9.6814元、9.6502元升至9.5945元;1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从6.3875元、6.3548元升至6.3002元;100日元对人民币从6.2685元升至6.2543元,然后回落至6.2634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副主任李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币升值过快主要是美国 、日本等经济体实行了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资金流动性泛滥。美元超发导致美元贬值,这一方面使得人民币相对升值;另一方面国际“热钱”流出美国,加剧了“热钱”大量涌入中国的风险。

  “人民币”外升内贬“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李健说,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同时,人民币在国内却呈现贬值的趋势,原料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水电价格等都在上涨。

  骓驰(上海)自行车有限公司海外销售经理王小东告诉记者,仅在这一两年,生产自行车的原材料就大幅上涨:铝材价格上涨了10%,碳纤丝价格上涨了2%,其他诸如钢材、油气、瓦斯、塑料等价格都在上涨,此外,人工成本上涨了10%。“算下来,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上涨了18%~25%。”王小东说。

  四面紧逼

  外贸企业面临着“四面紧逼”,大多数传统外贸企业在艰难困苦中忍受煎熬。

  “人民币升升升,升到最后,我们仅剩的一点优势也没了。”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陈延令说,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价格越来越透明,企业本来就微利,遇上人民币升值,更加难以招架:如果提高售价,其结果常常是产品难销;如果售价不变,则企业原有的利润凭空就被汇率“吃掉”了。

  李健指出,人民币“外升内贬”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这一趋势意味着外贸企业过去舒舒服服做生意的情景将不复存在。重获市场、降低成本将是企业寻求出路的两大基本主题。

  如何重获市场?李健指出,一方面需要提高对产品功能、外观等方面的设计创新,加强研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创新经营模式,建立自主营销渠道,着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此外,还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人民币升值3%,出口企业利润会减30%,这是2010年实施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的结果。企业转型需要喘气之机,人民币升值过快会将企业逼上绝境。

  人民币未来的走势仍是一个迷。不过,外贸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却迫在眉睫。

  外汇局新规监管“热钱”

  同比增长15.7%!

  4月份的外贸数据公布之后,大幅增长引得多方关注。结合第113届广交会成交情况和4月份PMI指数,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外贸数据中有“热钱”作祟,导致数据与事实有出入。与此同时,人民币在连连升值之后突破6.2关口,进入6.1时代,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面临的压力将更大。“热钱”成了5月以来市场谈论最多的话题。“热钱”是否会成为幕后推手?“热钱”大量流入将意味着什么?国家外汇管理局紧急出台的监管举措能否起到抑制“热钱”的效果?

  “热钱”来了

  美元、日元、英镑等主要货币纷纷实行量化宽松,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看似势不可挡。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紧急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为了打击境外“热钱”跨境套利。

  究竟存不存在“热钱”?中国工商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金融研究所分析师程实博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热钱”是投机性的短期资金,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词,因为“热钱”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测算标准。

  记者从外汇储备增加量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贸易顺差金额等方面的指标,对今年第一季度的“热钱”总量做个粗略估算。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为1284亿美元;根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9.05亿美元;根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2705亿元人民币(折合430.7亿美元)。计算下来,2013年第一季度所产生的“热钱”约为554.25亿美元。

  “实际上2008年以来,”热钱“就一直在明显地流入中国,只有2012年暂缓了一段时间。”程实说。在国际上掀起货币宽松潮,尤其是美国实行数轮量化宽松之后,“热钱”涌动;而且,中国经济受到世界关注较多,“热钱”流入中国找到了突破口;此外,中国和货币政策的差异,国际投机分子借机套取利差和汇差,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今年以来“热钱”重新大量涌入。“中国经济数字在近些年来表现不如以前,出现了”热钱“流出中国的现象。此期,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贬值。”

  加强监管防“热钱”

  “热钱”的本质是追求高收益,但高收益与高风险如影随形。

  中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向本报记者表示,“热钱”流入,从中国市场套利,将会引起股市走高和房地产暴涨等后果,其中蕴含着虚高和泡沫等成分,给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带来致命风险。

  “以”热钱“做伪装,虚假贸易进行跨境套现。”程实表示,从4月的外贸数字来看,出口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涉外企业的资金流与货物流明显不匹配,外贸数据虚高,其中“热钱”作祟的可能性非常大。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3月份外贸逆差为72.4亿美元,但4月份一个月就实现了贸易顺出口181.6亿美元,而今年整个第一季度的贸易顺差只有144.9亿美元。

  对此,国家已经在采取行动。5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紧急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涉及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严查虚假贸易、加大外汇管理核查检查力度等多方面举措。

  程实指出,这些举措可以通过对银行结售汇等管理防止“热钱”流入,而且作为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使用的手法,使用起来轻车熟路,可以减少虚假贸易的发生。的确,通知披露后,人民币对美元在当日急跌0.4%。

  中国是否也会降息?

  5月11日,美元指数大幅反弹,其间突破83.15的5年压力连线,最终收盘在83.10.

  美元指数站上83,表面上在于5月以来欧洲、澳大利亚、韩国等央行陆续降息,导致美元对非美货币的强势。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比谁更烂的局势下,美国经济从2008年调整至今历经5年,美企业开始出现较强的竞争力,以及日前透露出美联储已在筹划退出债券购买计划的消息,意味着美退出货币宽松的策略开始盘亘在美联储官员们的脑海里。这将是下一个牵引世界资金流向的关键指挥棒。

  我国人民币汇率和银行利率的走向也一直并仍将与美元指数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各国货币掀起第三轮宽松的浪潮下,任何一国央行利率的下滑,都引得人们把目光投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中国是否也会降息?

  笔者认为,我国央行将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谨慎观望。这从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略见端倪。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一阶段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并且,报告还就物价问题特别提出,目前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对不确定因素仍需密切关注,对下一阶段的物价形势还不可盲目乐观,要注意预先防范通胀风险,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从该报告的措辞来看,央行没有降息的意愿,同时对下阶段的通胀风险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性。

  通胀一向是央行降息的死敌。4月的CPI为2.4%,比3月份的2.1%略有反弹,且4月CPI是在禽流感影响下取得的。但禽流感压制CPI的作用是暂时的,当禽流感的影响消失之后,禽肉和猪肉价格在下半年的跳涨压力很大,由此未来CPI存在继续上涨的风险。这大大降低了央行最近降息的可能性。

  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正处于两难境地:继续绑紧美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非美货币的升值幅度更大,导致出口更难,外贸一旦出现逆差,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十分不利;如果人民币汇率失去升值预期,人们担心国际资本必将流出中国市场而转向投资利润回报更高的地区。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熠辉认为,这将导致我国资产价格快速下行和最近几年积累的以美元计价的外债总量迅速升高。由此产生巨大的货币收缩效应,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失速和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贬值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美国经济下半年增速加快,就会导致美国退出货币宽松的策略落地,“热钱”将再次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回流美国,届时我国是否能够承受储蓄下降和国际资金流出带来的国内市场资金总量减少以及导致经济收缩?

  现在进退维谷的人民币汇率虽在有管理的中间价引导下呈现强势,但紧盯的美元如今也强势起来。这让我国银行利率不敢掉以轻心,目前观望是种良策。